给我一个支点,我就可以翘起地球(带你了解《杠杆》原理)
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《杠杆》一、教学目标(一)知识与技能1.知道杠杆,并能识别出杠杆,并能准确找出支点、动力、阻力、动力臂、阻力臂。2.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,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。3.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。(二)过程与方法1.通过…
一、教学目标
(一)知识与技能
1.知道杠杆,并能识别出杠杆,并能准确找出支点、动力、阻力、动力臂、阻力臂。
2.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,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。
3.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。
(二)过程与方法
1.通过实验和观察,了解杠杆的几个概念;
2. 通过实验探究,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。
(三)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1.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,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,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。
2.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,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,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,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。
3.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,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,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重点: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。
难点: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。
三、教学准备
多媒体设备、七三课堂。
四、教学过程
导入新课
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:“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,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。”当年阿基米德的豪言壮志虽然至今没有实现,但却显示了科学家基于科学理论的宏大气魄,也使我们接触到了杠杆这个词。
1. 杠杆
人类很早就使用杠杆了,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,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。
观察这些工具,说出它名称及用途,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?
学生交流讨论,得出结论:
(1)硬的物体
(2)能够绕着某一点转动
引导学生进行观察、分析、概括,最后抽象出杠杆这一物理模型,形成杠杆的概念。通过图片认识杠杆,然后引领学生认识杠杆的五个要素。
杠杆定义:一根硬棒,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,这根硬棒就是杠杆。
说明:
(1)“硬棒”不一定是直棒,杠杆可以是直的,也可以是弯的;
(2)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,应具备两个条件:一是要有力的作用,二是能绕固定点转动,两个条件缺一不可。杠杆必须是硬的,固定点可以在杠杆的一端,也可以在杠杆上的其他位置。
杠杆五要素:
支点: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
动力:使杠杆转动的力F₁
动力臂:从支点O到动力F₁作用线的距离l₁
阻力: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₂
阻力臂:从支点O到阻力F₂作用线的距离l₂
注意:
(1)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;
(2)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,是到作用线的距离。
着重从数学角度确定力臂的定义,理清“点”“线”“距”的含义。
在配合图片讲解过程中,归纳画力臂的步骤:
(1)确定支点
(2)确定力的作用线
(3)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
引领学生画出使用起子、剪刀和抽水机的力臂,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。
2. 杠杆平衡条件
我们之前学习过物体平衡,那么什么时候杠杆平衡呢?杠杆平衡又有什么条件呢?
学生猜想:
(1)动力×动力臂=阻力×阻力臂
(2)动力+动力臂=阻力+阻力臂
(3)动力/动力臂=阻力/阻力臂
在学生进行初步设计后,组织交流设计思想,通过交流讨论,使学生明白:
(1)实验中动力和阻力是人为规定的;
(2)“怎样确定力的大小及力臂”是这个实验的难点,可以在实验中使杠杆水平平衡,此时钩码的重力就是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,杆上的格子数就是力臂的大小;
实验步骤:
(1)将杠杆放置在水平桌面上,调节平衡螺母,使杠杆平衡;
(2)在杠杆两侧挂上数量不同的钩码,移动钩码的位置,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;
(3)改变动力F₁和动力臂l₁的大小,相应调节阻力F₂和阻力臂l₂,再做几次实验,并将数据填入表格中。
演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
综合学生讨论结果,比较计算结果,归纳得出正确结论。
杠杆平衡条件:动力×动力臂=阻力×阻力臂或F₁×l₁=F₂×l₂
强调杠杆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平衡:
(1)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;
(2)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。
3. 生活中的杠杆
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、动力臂、阻力、阻力臂。
比较以上三种不同杠杆的动力、动力臂、阻力、阻力臂的大小,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,并对不同类型的杠杆特点及功能总结。
五、教学反思
杠杆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,教材在杠杆的定义、杠杆的五要素两个内容上安排的篇幅较小,重点突出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。但对于力臂的画法,在实际作图应用在还是需要加强的,对于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学角度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。同时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中,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,也是需要重点去讲解介绍,使学生明白其中意图。
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动能和势能的异同点